撰寫碩士論文的一般原則(context free principles)

註明:以下所列的是論文寫作的通則,由於每個人的論文主題不同,所以指導教授與校內外委員對於研究主題的建議也是很重要的。

**本文所謂的「您」是泛指科教碩士論文的作者

 

1.         學術論文的寫作,特別注重argument, 從研究背景與動機開始,一直到最後的結論與建議,要點出來您的研究有何特殊之處,對於學術界的貢獻在哪裡?為什麼別人已經作了相關研究,而您還要費心費力去做這個研究。其他相關研究的優缺點何在,您做到了什麼是別人所沒有做到的,本研究的貢獻何在?這些都清楚流暢的說明了,才能說服讀者與審查委員。

 

2.         論文題目的訂定:請先聚焦,先想清楚到底要研究什麼,為什麼要研究,研究的重要性與價值何在。有時候論文口試後會修改論文題目以便符合論文內容。

 

3.         第一章研究背景與動機不宜寫得過於廣泛,建議直接切入本研究的核心想法與概念的研究背景。例如不必每篇科教論文都從建構主義開始談起,可以直接點出與本研究有關的重要概念,如。畢恆達(2005)認為研究背景要寫得引人入勝,讓讀者有興趣看下去,通常是透過個人的生活經驗、學術理論的啟發或是引人注意的科教政策或是跟科學教學與學習有重大關係的事件等(例如九年一貫課程改革有關自然領域的一些革新),藉以說明為何這個研究是重要的,還要說明為什麼研究者有興趣去做這個研究。也可以引用一段科教領域權威的話(文獻)來說明此研究的重要性。

 

4.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的撰寫方式不應太過雷同,有些人是將研究目的以肯定句呈現,而待答問題則以疑問句呈現,這樣的寫作方式並不恰當。研究目的是本研究想要達到的理想目標,最好以精簡的方式(兩至四行)來呈現。而待答問題則是為了達到這個理想目標所擬探討的一些具體的問題。待答問題必須是本研究所要回答的問題,而不是透過文獻探討所取得的答案。倘若論文題目是行動研究的話,那麼建議在待答問題加入一個教學行動研究歷程描述,比較能看出行動研究之「計畫、行動、省思」之循環歷程。通常擬定待答問題時,也應考慮將來要收集什麼資料來回答這些待答問題。事先仔細與翔實的盤算與計畫是重要的,因為許多研究現場的東西稍縱即逝,如果沒有即時收取資料的話,那麼很可能無法再做補救。

 

5.         第一章名詞解釋的寫法:寫作的用詞需嚴謹,通常您放在名詞解釋的地方之term 是比較特別的名詞,例如它是新穎的,不解釋的話可能讀者會不懂,第二,可能它是有很多意義的,要界定它在本研究的獨特意涵。如果是普世公認的名詞,則不需要特別解釋。這些名詞釋義若是根據某個或某些文獻的話,要將文獻列入,並且要說明本研究是引用或是綜合那些文獻的說法,或是本研究如何處理文獻上的定義。

 

6.         第二章文獻探討的寫法:Flowerdew (1997) 提出5C原則,就是全面(Comprehensive)、精簡(concise)、一致(coherent)、累積(cumulative)與批判(critical)。畢恆達(2005)指出文獻探討的結構有不同的方式,您可以將相同的觀點與互相競爭的觀點分別討論,也可以敘述理論發展的歷程,可以按照主題分類,也可以將之分為理論/經驗/方法三個部分,或是從一般到特定的理論加以組織。透過文獻探討,您要引導讀者看出該領域的研究趨勢或是該領域中不同的論點,以及本研究在整個領域研究版圖上的位置。最重要的是,論文寫作者要懂得批判思考,也要說明既有研究與本研究的關係。在引用其他研究者的看法時,不要一個一個作者的引述,尤其要避免全文照抄,而要加以改寫、綜合歸納與整合,並且要提出批判,也要說明所引用的文獻與本研究的關連性何在?您的研究如何與既有的研究銜接,解決了什麼過去尚未解決的問題,您增加了什麼新觀點。文獻探討要盡量引用第一手文獻,如果找不到原著,那麼至少要說明所探討的觀念是那一個作者的貢獻。而每個小節後面最好要有一個小節陳述所引用的文獻對於本研究的啟示,或是與本研究的關係(例如本研究引用、或是綜合、修正了哪些理論,理由為何?),至於相關研究則要分析其優缺點,或是對之提出批判。

 

7.         文章中引用別人的見解或研究成果時,要註明文獻來源,並且將該文獻補到最後的參考文獻,內文的文獻與參考文獻所列出者要完全吻合,要互相對照。文獻的引用與呈現要符合APA格式。如果是引用作者的觀念,但是用自己的話來寫的話,只需註明文獻的作者與年代;如果原文非常清楚、優美、生動,且您在改寫時會失去原味的情況下,直接引用原文可能是比較好的選擇。倘若是原文照抄的話,不管是一個句子或是一段除了註明作者與年代之外,也要用引號,並且註明出處頁數。英文原文照抄在正文中最多只能40個,中文原文照抄不得超過四行。如果超過的話,引文就必須從重文中獨立出來,自成一段。通常引文左邊要退縮一個TAB鍵,且第一行的開頭不必再內縮兩個字,左邊文字要對齊。這個情況下,引文的開始與結束都不需要引號,但是在結尾處要加上引文出處之頁數(畢恆達,2005)。如果丙引用了乙的文獻,而乙在其著作中提到甲的觀念,那麼您談到甲的觀念時可以這樣寫:「甲對於某件事的觀點是(引自丙,年代)」,而在參考文獻中只要列出丙的文獻,甲與乙文獻都要省去。您要告訴讀者的是概念的原創者或觀念提出者是誰,以及您真正是讀了誰的文章(也就是說您的訊息來源是誰)。

 

8.         引用翻譯的文獻的寫法:論文正文出現的是原作者的名字,後面的參考書目是根據原文作者的名字來片,而譯者的名字只出現在括號內。例如您要引用Zimmerman, Bonner & Kovach (1996)所寫的Developing self-regulated learners 一書的觀點,譯者是林心茹(2001)。在正文中引用時,您要這樣寫:「Zimmerman, Bonner & Kovach (1996)指出自律學習者必須學會有效的利用個人的學習時間,才能獲得學業的成功」。而在參考書目,您則要寫成Zimmerman, Bonner & Kovach (1996/2001). 自律學習(林心茹譯)。台北:遠流。前面1996年是原作者出書的年代,而2001年是譯者翻譯出版的年代。在引用國外的翻譯文獻時,提到原作者最好直接使用其英文名字,不要用翻譯的中文名字。

 

9.         第三章的研究方法的寫作:畢恆達(2005)指出前言、待答問題、文獻探討及研究方法在撰寫時要環環相扣。前言先點出整篇論文的研究大方向。在文獻探討則整理、分析歸納目前這個研究方向有那些相關議題已經有人做過,理論基礎是什麼,並且回頭修改待答問題。待答問題比較明確後,自然就可以說明所選擇研究方法如何是最適合的。如果是選擇深入訪談或是參與觀察的研究法,那麼論文應盡可能描述與反省您如何進入教育現場,您與教育現場的關係,您所扮演的角色與實際的研究進行歷程。因為研究者是研究過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研究者不免會影響研究的進行與結果,因此您針對研究者本身的角色及研究過程加以反省,有助於讀者對於資料內容與資料分析結果的判斷。透過您的描述與分析,讀者更能瞭解研究者在研究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如何影響研究的結果,也幫助讀者判斷資料分析的可信度。總之,您要傳達給讀者足夠的訊息來瞭解您所採用的研究法是適合回答您的待答問題之研究方法。如果是採用訪談的話,要將訪談大綱放在附錄,並在論文中交代如何進行訪談?訪談了誰?問了什麼問題?得到什麼答案?歸納了那些意見?

 

10.   第三章研究對象的寫法:論文中要說明選取研究對象的理由。如果是採用行動研究者,那麼研究對象除了學生之外,也應包括教師本身,因為行動研究中教師就是研究者。建議在寫研究對象時也說明一下學生的家庭經濟背景,學校內教育的影響等等。此外,也要說明研究者本身的背景與教育理念。

 

11.   第三章研究工具的寫法:應說明哪些研究工具可以收集到什麼資料以便回答待答問題。

 

12.   第三章研究架構的寫法:應畫出待答問題所欲探討的每個向度,並且按照其邏輯性來繪製。

 

13.   第四章的結果與討論是整個碩士論文的核心,除了呈現資料之外,應進行分析,說明作者如何理解和解釋這些資料,以及研究結果與既有理論的關係。第四章要跟第二章的文獻探討環環相扣,是驗證或是否證了所引用的理論,或是修正、補足、重新再建構既有的理論,並且與過去研究互相比較。比較嚴重的問題是研究生只有收集了很多資料,卻沒有分析與詮釋。例如引用了一大堆訪談資料,卻沒有告訴讀者為什麼要引用這些資料,也沒有告訴讀者這些資料的意義與啟發是什麼。論文作者分析資料的能力不僅與其在研究所階段所受之研究法訓練有關,也跟其研究經驗及對於相關理論掌握的程度有關(畢恆達,2005)。質性研究最好是一份的訪談資料配兩份的分析詮釋,如果是用表格呈現結果的話,表格之間也要用文字詮釋作一些承接、預告或是總結。此外,第四章要呼應第一章的待答問題,也可以一個待答問題用一節的方式來陳述研究結果,在每一節最後應引述第二章的文獻加以佐證或詮釋,並作深入的討論。討論時要根據第二章的理論基礎來驗證或否證,但如果其研究結果沒有既有文獻的支持,那麼就要有足夠的證據來讓讀者評斷研究者所下的論點是否合理(畢恆達,2005)。

 

14.   第五章的結論與建議要根據第四章的結果,不要做過度的推論或應用或是太為空泛。然而結論並非結果的摘要,而是仔細審視第四章的結果後,淬取出更高一層(也許比較抽象,也許比較具體)的結論。Glaser(2001)認為論文最重要的是產生結論,結論是源自研究結果,但是不能停留在資料的描述層次。畢恆達(2005)認為結論是將研究結果進一步理論化,彰顯本研究整體的意義,讓別人看到您的洞見,以及本研究在研究版圖的位置。也許可針對您的論文主題或是待答問題,給讀者一個較為具體的答案。或是指出您的研究與該領域重要理論之間的關連,說明您是如何驗證、否證、修正或豐富了其意涵。

 

15.   第五章建議的寫法:畢恆達(2005)認為建議的寫作方面,建議應該是由自己的研究結果推導而來,而不是抄自其他的文獻,也不要說大話或空話,有什麼層次的研究發現就作什麼的建議,不要提出沒有證據支持的建議。除非研究結果有所支持,否則不必一定非要有關於政策方面的建議。

 

16.   第五章未來展望的寫法:畢恆達(2005)認為未來研究方向應該建立在本研究的基礎上,進而問沒有做研究的人所問不出來的問題。例如,我們研究學童某個科學迷失概念,但是用的並不是二階式的診斷問卷,所以我們也許看到學童的選項答案,但不知道選項背後的理由,當我們根據這樣的問卷來作結論時,總覺得有些不確定感,所以我們可以建議將來的研究者在這方面發展二階式的迷失概念診對問卷為工具。後續研究的建議不要打高空,也不要只說擴大樣本數,或只建議擴大研究的場域,例如這次是以花蓮縣的學生為對象,下次建議擴大到全國,因為這樣的建議,別人不必從事研究也一樣可以作同樣的建議。最好是說出您做完研究後的新發現與新視野,但是因為這一次研究已經結束了,來不及作,因此建議以後的研究者考慮去做做看。

 

17.   參考書目的寫法:關於如何寫參考書目,請閱讀畢恆達(200585-92頁「留下線索到原典-關於參考書目」。

 

18.   格式問題:章請用20號字、粗體、置中,節請用18號字、粗體、置中。小節(壹、貳、參)應該使用16號字、粗體,靠右對齊。下一層的標題應該是一、二、三,請用14號字、粗體,靠右對齊。更下一層的標題才用(一)、(二)、(三),請用12號字,不必粗體,靠右對齊。內文用標楷體,12號字,引用資料時用新細明體,10號字,左右各向內縮一個字。

 

19.   寫作注意事項:除了避免錯別字之外,也應避免冗詞贅字,句子太長的話要斷句。畢恆達(2005)建議不要用太情緒化的字眼,也不要用太口語化的文字。具有價值判斷的形容詞必須有足夠的證據加以支持,否則說服力低。盡量不要用各種符號(如$@#*?)放在類別或小標提前,句子結尾也盡量不要用兩個驚嘆號。驚嘆號偶而出現也許可以加強語氣、表達情緒,但是如果出現頻繁,反而失去力道。

 

20.   寫論文的比喻:畢恆達(2005)指出寫作本身是一種思考與分析,只有真的下筆寫出來,才真的瞭解自己地底真正懂得多少,有無破綻,有無自相矛盾之處。寫論文也不可能等全部的細節都想清楚了再一次寫出來,而是邊寫邊改。從作研究開始就要不停的寫,記筆記要盡量詳細一點,寧可多寫以後再刪除,也比沒有紀錄以後要再補充容易一些。以訪談為例,除了逐字稿,還要記下訪談的情境及訪談經驗的描述。Wolcott 2001)建議要用紙筆來思考(think on paper)而不是在腦內亂想一通。寫下來後再修改是一個比較可行的策略,即使寫作的當下奏沒有新的想法,也可以將腦中混亂,有待解決的問題寫下來,這會幫助您釐清問題。論文作者本人常因為閱讀的慣性,看同樣的文章太多伺候常會對錯誤視而不見,為了克服這個寫作的毛病,建議您找幾位同儕互相幫忙閱讀;或是試著每一節中刪除一段,每一段中刪一句,或是每一句中刪一個字,或者換著不一樣的空間來寫作。

 

21.   寫論文是個漫長而熬練的歷程,有些東西比較好寫的,例如轉錄訪談資料,整理參考文獻,描述研究方法,改寫proposal 的文獻探討。有些比較難寫的,例如第四章的資料分析或第五章的結論。畢恆達(2005)建議好寫與難寫的交互運用,不要一早起床就寫難寫的,免得挫折感太重。論文寫了很長的時間後,不要馬上去睡覺,免得腦神經過於興奮,反而睡不好。最好先作一些輕鬆或自己喜歡的事情,例如聽音樂或作健康操、洗澡、看故事書或兒童繪本,轉移注意力,讓興奮的腦神經可以稍微緩和下來。但是要避免打電玩、看連續劇等刺激性的休閒活動。

 

22.   我覺得寫論文不可能一次就弄好,而是像雕刻一尊塑像一樣,先弄好一部份,先仔細審視一番,然後再動手雕琢另一部份,直到最後滿意了才完工。所以要先有一改再改的心理準備,這樣做起研究來才不會太感挫折,而能夠在不斷的朝理想邁進中感到進步的快樂。

 

23.   對於審查委員的意見應該抱著感謝的心,謝謝委員花時間用其專業來幫助您把論文寫的更好。請不要認為委員的建議是在批您或是找您的麻煩或是在嫌棄您,都不是的;委員主要的目的是幫助您把論文的品質提高。

 

24.   利用寫作檢核表來檢查自己是否有注意到寫作的要素

 

我的段落內是否(引用自Laase & Clemmons2002, p.156

--緊扣著一個主題

--有一個主題句

--有對主題提出較多細節或事實的支持句

--使用生動清楚的字彙

--使用完整的文句

--使用合理且契合主題的文句

--文句通順流暢

--拼字正確

--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英文大小寫的用法正確

--每一段落首行縮排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參考文獻

 

Flowerdew, R. (1997). Finding previous work on the topic. In R. Flowerdew & D.

Glaser, B. G. (2001). The grounded theory perspective: conceptualization contrasted with description. Mill Valley, CA: Sociology Press.

Laase, L. & Clemmons, J.所著,林心茹譯 (2002):協助學生作最棒的報告。台北市:遠流。

Martin (Eds.), Methods in human geography: A guide for students doing a research project 9pp. 46-56). Essex, Engliand: Longman.

Maxwell, J.A.  (1996).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housand Oaks, CA:Sage.

Wolcott, H.F. (2001). Writing up qualitative research (2nd ed.). Thousand Oaks, CA: Sage.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有告訴我。台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